13956984099企業郵箱
行業動态
中國制造亟待走出“技工缺失”怪圈
時間:2016-06-15 作者:網絡
  近幾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。每年臨近畢業,都會有社會各界評價就業之難,“史上最難就業季”屢屢被突破。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699萬,2014年增加到727萬,比上年增加28萬;2015年高校畢業生749萬,比上年增加22萬。今年5月20日,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會議召開,從會議上得到的消息,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曆史新高,高達756萬人,再加上今年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,确實稱為“最難就業季”毫不誇張。
  但是伴随着大學生就業難,卻出現全國上下的技工荒。“大學生過剩”與“技工嚴重缺乏”,可謂是冰火兩重天,兩者反差巨大。在好多省份,企業老闆最糾結最無奈的一件事,就是招工難,招技工更難。甚至東南沿海一些地區,一個農民工回家帶回一個工人,獎勵500—1000元。
  中國制造業的振興發展,需要大批熟練技術工人隊伍。與現代産業結構相匹配的技術工人隊伍結構,應是中級和高級技術工人占多數,而目前我們的技術工人隊伍結構卻相反。國際勞工組織提供的發達國家技工隊伍的合理比例分别為35%、50%、15%。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技工比例為20%—40%,而我國還不到4%,缺口上千萬人。
  需要指出的是,“技工荒”是普遍現象。從南到北,從東到西,都在喊缺技工。即使是普通技能崗位,在許多地區也有很大缺口。在廣東省,像電工、鉗工、車工、焊接、制冷工等技術工人,在上世紀70年代末廣東也就幾千人,如今缺口已經達到四五十萬人,其中數控技術工的缺口超過10萬人。上海平均每位高級技工有7.33個崗位可供選擇,普通技工月薪3000元—6000元,高級技工月薪則達一兩萬元。未來上海年均高級技工的需求約2萬人,大部分集中在工藝設計、機械加工、電器設備、光機電一體化等生産附加值高的産業。
  遼甯以裝備制造業聞名全國,曾湧現出孟泰、王崇倫、張成哲、尉鳳英等知名全國勞模,是職業技能人才成長的沃土。但具有矛盾意義的是裝備制造業大省卻缺乏裝備制造業技術人才。技術工人缺乏導緻目前遼甯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、研發能力差,勞動效率、管理水平程度較低,制約了裝備制造業的升級轉型。目前中、高級技工嚴重缺乏已成為遼甯制造業發展的瓶頸。
  為什麼技工如此短缺?我們認為技術教育結構失衡是深層的原因。
  首先是職業技術教育嚴重滞後。2016年兩會期間,全國人大代表、北京奔馳首席技師趙郁提交了兩個建議案,分别為《關于重視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培養的建議》、《關于拓展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技能就業工程的建議》。趙郁現任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汽車裝調工首席技師,是真正來自生産一線的技術骨幹。在此前三年中,他先後提交過《關于借鑒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模式,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建議》、《關于改進職業教育,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建議》以及《關于職業教育發展有關問題的建議》,引起各方關注和讨論。趙郁說:“我一直工作在現代制造業的第一線,不僅有過到德國研修學習的機會,還曾随人社部的代表團到加拿大實地考察職業教育的發展情況,深刻感受到我們職業教育發展的滞後,導緻技能人才隊伍的現狀已經制約了我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步伐。”
  其次是社會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偏見。重視普通教育,忽視職業教育基本上是全社會的普遍價值觀。大多數學生的家長,都會選擇在孩子初中畢業時上高中,即使選擇再差的高中也不上職高。學生大學、大專畢業時,即使待業也不願意到工廠就業。社會輿論幾乎一邊倒“輕工”,忽視對技術工人地位和作用的應有宣傳,片面追求高學曆,不願當工人,導緻技工學校生源短缺。年輕人由于工人的社會地位和收入狀況等原因,心情浮躁,不願當工人,不願意積極主動學技術。
  再有,從社會教育的角度看,普通教育、職業教育、成人教育發展不協調,中等職教發展大大慢于普通高中的發展,職、普比例失衡,差距太大。大多數職業學校在專業的設置上,主要面向的是社會服務業,比如文秘、财會、旅遊、商務、外語等,專門為制造業培養一線技工的職業學校則少之又少。面對需求旺盛的技工人員,技校生源卻嚴重不足。在社會上,也缺乏技能提升的培訓機構,工人進修學習的機會和渠道很少,想技提升能也困難。
  此外,企業也缺乏激勵機制,有的企業多年不進行職稱評定,工資和技能水平不挂鈎,職工的貢獻和個人收入不挂鈎,導緻學技能的氣氛不濃,企業技術工人隊伍不穩定。這也是技術工人缺失的重要原因。
  當然,根本上是人才觀的傾斜。一方面是唯學曆、唯職稱的狹隘人才觀,重文憑、輕技能的觀念普遍存在,如果一個學生拿着一張職校的畢業證書,在企業能夠找到工作,但要進國企、進事業單位、考公務員,根本不可能。社會上普遍的“學曆歧視”、“文憑歧視”,妨礙了人才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。另一方面是人才認定标準凝固、僵化,長期以來,高級的技術工人、熟練的勞動者不被視作人才,或被視為邊緣化人才。
  怎樣走出“技工缺失”的怪圈?遼甯省的技能大師工作室(站)的嘗試值得借鑒。為了更多地培養适應産業轉型升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,遼甯省啟動技能大師工作室(站),力争到2020年形成覆蓋全省重點行業和特色行業的技能傳遞與推廣網絡。為了扶持工作站,政府一次性給予每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站10萬元資金支持,為每個獲批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配套支持資金10萬元,用于培訓用品購置、技術交流與推廣費用等。在政策的推動下,沈陽鼓風機集團的徐強、遼甯豐田金杯技師學院的崔立剛、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公司的仲雙宏等分别創建了裝備制造、機械加工、信息技術等多個行業的技能大師工作室。目前,遼甯已創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個、省級技能大師工作站60家。工作室網羅了大批各領域的技術“牛”人,有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,有全國技術能手,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、省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技師,他們在企業生産、技術攻關、發明創新、科技成果轉化、傳藝帶徒等方面發揮所長。
  同時,加快技工學校改革,進一步确立培訓為就業服務的思想,引導技工學校面向勞動力市場,承擔再就業培訓任務。加強“校企合作”,培育新的職教模式,學校與企業簽訂培養協議,采用“訂單培養”方法,為企業定制專門領域的“藍領”技工,培養更多實踐型人才。
  更主要的,全社會要轉變人才觀念,從頂層上設計人才培養與評價戰略,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,讓職業教育學生一技在手,就業有前景,升學有前途;重視和尊重技術技能型勞動者,建立起從升學到就業,從薪酬保證到權利保護的完善體系,讓技術技能型勞動者也有可靠的社會保障和穩定的成長空間;改變唯文憑唯學校選人用人的風氣,真正不唯學曆唯能力,讓職教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。環境改變了,觀念轉變了,這樣職業教育才能真正迎來春天。要打破工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桎梏和壁壘,給予那些有突出貢獻的技工應有的社會地位,讓技術工人真正成為企業的“香饽饽”,激勵一線員工的自豪感、榮譽感和責任感,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作出貢獻。
    合肥安昌租賃始終堅持公正、公平的人才選用政策,在人力資源管理中,堅持男女同工同酬,在性别、年齡、種族、疾病、宗教信仰等方面沒有任何歧視和政策差異,公司嚴格遵守國家《勞動法》、《勞動合同法》等法律法規,積極穩妥的推進各項薪酬、福利和激勵制度的改革與完善,在企業發展的同時積極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和薪酬福利待遇,将企業發展的成果惠及員工,同時注重收入分配向關鍵崗位員工、基層一線員工和邊遠艱苦崗位員工傾斜。
    合肥安昌歡迎各位具有“工匠精神”的塔吊駕駛員、安拆技術工的加入,并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,勢必為您創造出更璀璨的明天!

TOP

中文字幕免费视频线路1在线观看